所在位置:首页-新闻动态-公司动态
【测绘股份智汇大讲堂】|第六期 汇智聚力 共探地下工程智能运维新路径
时间:2025-09-15

2025年9月9日,由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主办,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工程测量专业委员会、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行业协会城市空间测量工作委员会和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运维专业委员会协办的,以“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运维与综合治理”为主题的“测绘股份智汇大讲堂”第六期圆满举行。


640.png


江苏省地下空间学会理事长黄富民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地下空间已成为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但其运维管理仍面临诸多挑战,而物联网、人工智能、数字孪生等新技术的兴起,为行业应对挑战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向。活动特邀同济大学柳献教授、周彪教授和东南大学金浩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640-2.png


柳献教授的《运营地铁隧道结构加固技术的新进展及其工程实践探索》报告,基于城市地下交通隧道运营安全提升的迫切需求,系统介绍了衬砌结构加固、地层扩散注浆加固和地层控压旋喷加固等技术的设计原理、作用机制、应用效果及技术特点,并结合上海、西安、南京、武汉、哈尔滨等地的实际案例进行了深入解析。他指出,运营隧道的病害防控与韧性提升是城市基础设施可持续运维的核心课题,未来应围绕“智能监测-精准诊断-协同处治”的智慧运维技术体系,以及面向受限空间作业的集成化、智能化专用装备研发持续推进。


640-3.png


周彪教授的《公路隧道智能感知技术研发与工程应用》报告,从基础设施智能化与“双碳”目标出发,指出延长隧道服役寿命是降低运维成本、实现节能减碳的关键路径。他系统介绍了隧道检测车研发、图像识别与深度学习算法、面阵相机与雷达融合检测技术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展示了在浙江、云南等地的工程应用成效。周教授强调,借助智能感知、深度学习与大模型技术,可实现隧道病害的高精度识别与智能预警,推动检测方式由人工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型。他还分享了团队在隐蔽病害检测、雷达穿透钢筋网识别、分布式振动监测等前沿方向的探索,展望了人工智能在隧道全寿命周期建养管理中的应用前景,并提出“小模型实时感知 + 大模型推理决策”的技术发展路径,呼吁行业加强合作,共同推进智能检测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与推广。


640-4.png


金浩教授的《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长效服役研究进展》报告,以全生命周期视角审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的长效服役问题,统筹设计、施工与运维三大环节。他强调,运维不仅是结构安全的最终保障,还可反馈优化设计与施工。报告系统阐述了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结构病害的发生机理、影响因素及控制技术,重点分析了盾构隧道与轨道结构在服役过程中遇到的多学科耦合问题,如结构损伤、动力响应及杂散电流导致的钢筋加速锈蚀等,并揭示了隐蔽裂缝与轨道脱空的形成机制。此外,还介绍了基于数值仿真与多尺度建模的研究方法,展示了团队在病害识别、智能传感及自供电传感器研发方面的创新成果,为提升城市轨道交通结构的耐久性与安全运营水平提供了新思路与技术支撑。


640-5.png


三位专家从不同维度呈现了隧道及地下工程智能运维与综合治理的前沿动态与发展趋势,系统分享了最新研究成果与典型工程案例,内容兼具理论深度与实践价值,与会人员与专家交流热烈且深入。本次活动拓展了与会人员的专业视野和对城市轨道与隧道全寿命周期管理的认识。


最后,测绘股份高级副总裁沈雨进行了总结发言,本次活动报告内容体系完整、专业深入,既涵盖机理剖析,又突出工程实践,完整呈现了从机理建模、病害识别到治理工法的技术链条。他指出,测绘与勘察行业在技术应用中存在“重现象、轻机理”的倾向,此次分享有助于从指导用户痛点的角度理解需求,促进跨界学习与能力提升。同时,强调公司在战略层面应高度重视创新能力建设,并鼓励员工积极拓展跨专业知识,提升判断与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