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由南京市测绘勘察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和东南大学联合承办的中国测绘学会2025年“测绘大讲堂”第四期主题活动在东南大学圆满落幕,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宋超智,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苏志强、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院长燕琴、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学会理事长施建石、东南大学党委副书记邢纪红等领导和专家莅临出席。

高端致辞 凝聚共识
宋超智在致辞中指出,“测绘大讲堂”始终聚焦测绘领域前沿和热点,传播最新成果与先进理念,已成为学术交流和思想碰撞的重要平台。随着时空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景三维等新兴技术的迅速发展,测绘学科正在不断突破传统的边界,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活力和发展前景。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演进,加快推进测绘地理信息技术创新发展不仅十分必要,且具有现实和紧迫性。测绘地理信息作为国家重要的基础性战略性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数字中国的关键支撑。加强技术攻关、推动知识传播、促进学科融合,对于提升我国测绘地理信息的核心竞争力,服务国家现代化建设,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时空智能作为人工智能与测绘地理信息深度融合的前沿方向,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支撑力量。它能够实现对人类活动、物体状态与环境变化实时感知和智能认知,并在城市治理、基础设施安全运维、自然灾害监测预警和智慧交通中得到广泛应用,正日益成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和智慧城市发展的核心引擎。在当前国家全面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背景下,时空智能与地理信息技术正发挥着不可或缺的赋能作用。此次活动以“时空智能—城市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为主题,积极响应国家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重大战略,聚焦时空智能作为数字底座在提升城市治理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当中的关键作用,涵盖城市生命线的安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实景三维知识服务、城市治理与安全运营等多个重点方向。通过活动深入的学术研讨,以及前瞻性的思想交流,进一步激发广大测绘科技工作者的创新活力,帮助系统地理解、深切地感受测绘科技前沿的动态,推动时空智能更好地服务国家战略,助力行业进步、增进民生福祉。学会将继续发挥桥梁与纽带的作用,整合多学科、多领域资源,推动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贡献测绘智慧。

专家报告 思想碰撞
新加坡工程院院士苏志强以《迈向智慧城市生命线》为题,开启活动报告环节。苏院士指出,城市化加速使城市生命线工程面临设施老化、需求过载、自然灾害等挑战,威胁其正常运行。他强调,土木工程师要保障基础设施的可靠性与可持续性,聚焦城市生命线工程风险场景,开展多学科研究,致力于风险感知、预警和决策技术,提升城市韧性。同时他提到,各国都很重视城市生命线安全并积极推进数字化保障措施,需要通过多层次感知、数字化工具和专项评估,推动生命线工程安全监测与预警技术发展,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撑。


长安大学张勤教授以《人工智能技术辅助的滑坡监测预警系统研究》为题,围绕滑坡复杂环境下监测预警技术存在的难题,提出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滑坡灾害监测预警方法,包括智能选点与无人化部署、AI辅助异常检测与误差补偿,以及多因素协同的智能预警方法,并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智能监测系统的构建及其达到的效果,报告内容深入浅出、紧贴实际,为地质灾害防范治理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与参考。

西南交通大学朱庆教授以《数据模型知识协同驱动的实景三维知识服务》为题,指出实景三维数据与数字孪生技术融合是应对数字化需求升级的关键。他提出实景三维知识服务通过数据、模型和知识的协同驱动,可实现描述、诊断、预测和决策四个层级的空间智能服务,并展示了其在城市运行管理、交通枢纽智治和地质灾害防治等领域的应用,凸显其在提升城市管理效率和应急响应能力方面的潜力。

测绘股份储征伟董事长以《时空智能赋能城市治理与安全运营业务探索与实践》为题,指出时空智能是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手段。他强调,通过构建时空智能基础,汇聚空间数据、业务数据和物联感知数据,可以为城市治理提供标准化、高质量的时空数据资源与技术能力支撑。储董事长还介绍了时空智能在城市水务、自然资源、城市交通、地下管网等领域的应用实践,展示了其在提升城市治理水平、保障城市安全运营方面的显著成效。

互动沙龙 智慧交汇

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国测绘学会会士、南京大学李满春教授主持沙龙对话。燕琴院长、朱庆教授、金雪莲总裁、孟晓林教授分别围绕“对时空智能的理解、时空智能赋能城市治理、时空智能赋能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强调了发展时空智能学需要坚持以“以人为本”与“可持续发展”为核心,以支撑测绘领域高质量发展为目标,注重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促进产学研结合,为测绘事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行业意义 展望未来
来自测绘地理信息及相关行业领域的科技人员共48万余人次线上观看此次主题活动直播。此次是公司首次承办中国测绘学会“测绘大讲堂”活动,在更高、更专业的平台上发声,为测绘事业贡献力量。
